时间:2023-02-15 11:22:16 编辑:chengyufan
中国农历的“中国二十四节气”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国际气象界的第五大发明,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。
无论哪个朝代,何时何地的人都必须吃饭。因此,掌握农时,什么时候种什么,不种什么是非常重要的。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经过数千年实践创造的珍贵科学遗产,是反映天气、气候、掌握农时的工具。因此,我们的祖先进行编制了《二十四节气》,用于教育指导自己后代耕作。
都说是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发明了农历“二十四节气”。但确切地说,它应该是古代农民长期耕作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,而具体是谁?谁用文字写下来的?无从考证,只能说是我国古代先民长期的劳动智慧。
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起源于中国黄河盆地,最早可以出现在夏朝。早在春秋战国,中国就已经能够通过测量正午的太阳阴影长度来确定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这四个节气。这时,中国先贤定下了四个节气:仲春、仲夏、仲秋、仲冬。二十四节气建立于中国先秦时期,并在汉代完全确立以指导农耕,即《太初历》。它是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太阳的运动,认识一年中季节、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发展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。
西汉,公元前104年,汉武帝以司马迁,公孙卿、壶遂、星官射姓、方士唐都、邓平等共二十余人,修订历法,即《汉历》,后人称为《太初历》。有人说,邓平编造了《太初历》,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。
当时,《太初历》正式在历法中预定了二十四节气,并定义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。二十四节气是吸收干支历“二十四节气”指导农耕的补充历法,是古代劳动人民进行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。
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历史时期,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相关概念。可惜西汉的《太初历》原作已经失传。它是中国当时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。
随后中国二十四节气经历了各个不同朝代,一直沿用至今。
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
亲子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