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6-19 16:19:24 编辑:admin
(相关资料图)
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,中小学校要重点在四方面发力
日前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,建立健全推进机制,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。
《方案》聚焦育人方式改革,强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强化教学资源、教学评价、实验教学、培训研修支撑作用,旨在引导各地各校将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,引导校长、教师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,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“施工图”。
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,落实落地、是否见效关键在中小学校。中小学校要祛除“等靠要怕”心态,强化理念更新、责任担当,做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“行动派”,持续优化课程教学资源要素,努力构建“双减”背景下全体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常态。
“一校一策”绘就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“施工图”。规划是行动的先导。中小学校要增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,根据培养目标,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,分析资源条件,因校制宜制定课程教学改革规划,绘就学校课程及实施“路线图”“施工图”。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、健康成长为目标,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,建设校本课程,将课程理念、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,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,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升级、持续优化。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,有机嵌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,推进课程建设优化统筹。普通高中要在必修课程开齐开好的基础上,开发提供分层分类、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,满足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。
“一师一优”推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“精品课”。“精品课”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鲜明导向和必然产品。中小学校要在高校、教学研究院所的学术指导下,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、学科实践(实验教学)、跨学科主题学习、作业设计、考试命题、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,以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为抓手,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,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,帮助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精品课遴选,推出“精品课”。要推进“精品课”展示、说课评课、交流研讨常态化,示范带动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,改善师生关系,变革教与学方式,克服“满堂灌”“满堂问”等现象,引导学生主动思考、积极提问、自主探究。
“以我为主”打造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培训“升级版”。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,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,进一步开发扩充校本培训资源。要用好“教师出题、专家答疑”“众人出题、能者答题”及自下而上选择教研工作机制,问需于师,于事发端,常态化参与区域教研,有效开展校本教研,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。要推进校本培训板、模块建设,推行校本培训学分制,以笔试、答辩、教学设计、作业设计、过关课等形式检验培训效果,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评价,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效能。要通过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及征集问题和优秀课例,传递教学改革声音,促成示范引领、交流互鉴、共同提高。要开启责任督学、学校视导员、首席名师“助动”模式,整合校本培训力量,提高校本培训“粘合度”。
“发展为要”校正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“指挥棒”。深化改革,评价先行。中小学校要以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》为根本遵循,参照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》,在区域教育评价“指挥棒”的框架下,建立基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质量评价、教师评价、学生评价“指挥棒”。要聚焦核心素养,加强对标研判、依标整改,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过程性、实践性、发展性评价,以评促教、以评促学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要建立健全校长、责任督学、视导员、学科组长、教研组长听课评课制度,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,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,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,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、诊断、改进与激励作用,提高课程教学改革精准度适应性。要指导教师用好教育部委托研制的基础性作业,开展优质作业设计展示交流,加强作业设计培训,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水平。
标签:
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
亲子文章
猜你喜欢